前段时间,浙江古籍出版社出了一套“新编小四库”。出于对读书人的体恤,编书人耐心地将经史子集袖珍在两个不大的纸盒里,价格也只有普通人一个月的工资。有一段时间,经常有朋友来买书,看着这些结结实实的中国文化变成这么小小的字被一本本地装进纸盒,几千年的文字,多少人青灯长夜,穷尽一生的成果,现在躺在这不大的盒子里还嫌有余,心里顿觉失重。
对文化一直心怀景仰,当初进出版社,感受似嫦娥奔月,清风朗月之下飘飘若仙,一种飞扬的快乐。不料在享受飞扬的同时却忘了一个最简单的真理,最好的东西是距离,在拿到第一批刚出版的新书时,那种开心是一种很单纯的快乐,而现在拿到新书的感觉已经越来越跟文化无关。以前饿着肚子排半天队为买一本《红与黑》,那是买书,现在天天泡在书堆里,却知那是货,是码洋。
所以经常是端着最文化的东西感觉没文化,已经没有多少人费心这些已故的文化了。尽管人人都想文化些,都知道文化是好东西,可以帮助说话,可以提升身份,可是人们没时间,因为时间是金钱。
于是身边有几个很能跟文化挂上号的朋友,来买书居然一半是为了居室文化,再看看周遭的文化人:制片人、编辑、记者一拨一拨地去拉广告,再见面已是操道中人所言,云里雾里听一阵后,大感惶惑,心跳之下颇为担心,担心当初的景仰即刻坍塌在跟前无法收拾,更担心没饭吃。因为就是生产文化的出版人,口头最文化的语言也脱不开利润,文化也赶时髦,图书也讲包装,也搞炒作,也是商品。有人在网上下帖子:想要什么书?立马给你包装一本!深圳有家出版社大大地宣扬出一本书只要一星期。去过一次上海书城,差点没被书淹死,这么多书几辈子也看不过来,回来像只吃盹了食的小鸡,对书的感觉瘟了好多天。
有一文化人曾坦言:现在再看书的人是傻瓜。乍听之下刺耳,品过之后如获金针。文化是一种奢侈,尤其是听多了文化的时候:茶文化、酒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餐桌文化,那是人们恋旧,对中华文化有一种八旗子弟的遗老心态,舍不得那份辉煌,又摆脱不了现代生活的浮躁趋利,于是普遍开始撒娇。当周遭全是文化的时候,文化已离我们远去了。所以在端着五千年的文化到处跑的时候,只是在搬运文化,锻炼身体罢了,千万别误会了。
而对文化,应是永远不敢造次。